一、做好村(社)法律顾问的“内驱力”
“我感谢周围一直努力帮我的人们,我要用心去解答每个咨询,努力做个更好的自己——这是指引我开展村(社)顾问的‘内驱力‘。”——刘小林律师
11年前的一次骨折手术,意外感染耐药菌,刘小林律师的生活彻底被打乱,原本的踌躇满志,心中的理想,一下子变成肥皂泡。前后换了四家医院,各种手术十余次,感染造成的痛像一张铁丝网,把他牢牢的缠住,他的日子里没有阳光,无比漫长。
在刘律师陷入绝望的时候,胜伦伸出援手,发起捐款,向律师协会申请补助基金等,陪伴他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。时间来到2018年底,刘律师不再需要每月多次去医院,学会了在家自己换药,相比之前,刘律师节省下大量跑医院的时间。除了还不能长时间站立、行走、坐卧外,基本能重新投入工作,刘律师便开始了居住所在社区的村(社)法律顾问工作。
二、克服自身困难,尽力协助群众解决问题
面对不同纠纷,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。根据顾问约定,村(社)法律顾问每月分别在社区和街道值班一次。由于感染病灶周围疼痛,彻夜难眠是经常的状态。为了在值班时能有最好的状态,刘律师让家人每月提前给他去医院开好安眠药,在值班前晚上服用,确保休息好,才能有好的精神状态,保证有质量的服务群众。
在值班期间,经常遇到无法立时解决的问题——被拖欠工资的外来工,只有包工头的电话;疫情期间退租后被商场业主拖欠押金,拒绝配合租户搬走私人物品的个体小商户……面对这些群众,刘律师会认真倾听完叙述,结合材料和法规,告知维权的合法渠道和程序,引导他们收集相应证据,或者寻求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劳动监察、城管、国土所等介入,安排双方调解。2020年初,新冠疫情爆发期间,湖北还在封城期间,社区的一位租户王女士,因为退租后,与业主张先生发生纠纷。王女士通过居委会找到刘律师,刘律师马上下楼赶到居委会,在居委会杨主任共同参与下,对即将激化的矛盾进行调解。
由于调解过程中,有时双方的要求相差太大,不得不坐下来,耐心做双方的工作。因为坐的时间久了,感染的髋关节周围组织便会疼痛难忍。遇到这样情形,刘律师会采用“背靠背”,即分别与一方沟通,最后,再综合双方的意见,缩小差距,最大程度促成和解。而刘律师,可以通过站起身,先后与各方走出去,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的间隙,顺便让疼痛缓一缓。
法律,有时给人印象是铅印方块字,冰冷无情。但是,刘律师作为一名村居法律顾问,通过他的专业和真诚,把法律人的温暖传递给困境中的人,建立信任,化解纠纷。
三、向普通群众普法,教会群众“打官司”,节约困难群众的维权成本
对普通群众来说,独立拿起法律武器,诉讼维护权益,有一点的难度。江女士,在新冠疫情爆发前,为孩子在某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。后因疫情原因,机构未完成培训,就培训费退费事宜,双方多次协商未果。因为不懂法,不知道民事诉讼的相关法律规定,江女士希望刘律师可以教教她。经过多次耐心的微信联系,先后完成了收集证据,制作起诉文书,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,开庭审理等。前不久,江女士发来微信表达谢意,感谢刘律师的帮助和指导,让她省了律师费,还学会了“打官司”,顺便告诉他案件已经一审判决胜诉了。
四、急群众之所急,自觉加班提高服务的效率
2021年3月的一个下午,刘律师在新市街道司法所值班。到岗不久,就进来十几个人,情绪激动,把咨询台团团围住,他们为一个正在icu的亲人维权,伤者给某高层业主室外安装防护网时不慎摔伤,业主先支付10万元医药费后,拒绝继续承担医药费。刘律师一方面让街道工作人员紧急联络业主,了解情况,同时耐心安抚家属,介绍相关法律规定,提醒家属要合法维权。当事人被刘律师的耐心解答及诚心相待所感动,十几个家属答应先离开筹集医药费救人,再来参加调解。当晚简单吃几口饭,刘律师就开始上网查相关材料,研判调解双方争议焦点,连夜,刘律师通过微信向新市街司法所领导汇报,同时将相关论文和法规分享给司法所领导,为后续双方调解,提供参考意见。
五、成为社区群众信任的人,咨询服务不受地域限制
这两年的社区顾问工作让刘律师成了不少群众信任的朋友。而刘律师也向对待自己的亲朋一样,认真的帮助其他社区的“域外”群众解答问题,提供帮助。原本八年多深居简出,忙于求医的他,通过村(社)顾问工作,开始更多下楼了,在路上碰到他打招呼的人也多了,彼此之间慢慢变得熟络起来,越来越多咨询过他的居民,有亲朋好友遇到法律问题也会向他咨询意见,刘律师成为大家值得信任的人。
刘小林律师, 1999年开始律师执业生涯,具有丰富的企业法律业务处理经验,业务精湛。他作为一名村(社)法律顾问,认真,努力,坚持不懈,即便是“鸡毛蒜皮”的邻里小事都把它做好,被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。
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,只要阳光照进心里,梦想就能发芽——做好当下,把守望相助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,让社会更加和谐,这是刘小林律师的小小心愿!